三是卢布贬值和不稳定,进口商品购买力削弱,影响成员国贸易平衡,影响卢布在欧亚经济联盟的认可度,西方对俄经济制裁,成员国遭池鱼之殃。
四是成员国为一体化索取高价。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贫穷小国给俄罗斯造成的负担不小于收益;最理想的候选国乌克兰不愿“入盟”。
五是不符合俄罗斯人“要大国,不要异族”的心态:既要最大限度地恢复版图,又怕改变主体民族俄罗斯族占国民绝大多数的现状。
六是西方千方百计阻挠俄罗斯“恢复帝国”。
(四)后苏联国家疑虑加剧,影响联盟前景
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并以保护俄罗斯族为由,在非官方层面支持东乌克兰民间武装对抗中央政府。为此,有人称:“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在他国领土上维护本国公民权利的国家”。
现在,后苏联国家一怕美国鼓动“颜色革命”,二怕俄罗斯收回“固有领土”,对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疑虑加剧。
先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坚持把欧亚联盟改名为欧亚经济联盟,随后两国坚决反对欧亚经济联盟有政治内涵,断然反对设超国家机构。一度盛传纳扎尔巴耶夫要退出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官方不得不澄清事实:总统说的是如果欧亚经济联盟损害哈萨克斯坦主权和经济利益,他可能考虑退出。
接着,欧亚经济联盟前身俄、白、哈关税同盟内部经济纠纷频发。2014年11月,俄罗斯海关查明,自2014年8月7日对欧盟食品实施禁运后,白俄罗斯从欧盟进口的食品同比增长80%。2014年11月28日俄罗斯农业监督局把360吨来自白俄罗斯的欧洲食品退回白俄罗斯。俄罗斯宣布,为杜绝白俄罗斯向俄罗斯转口遭到禁运的欧洲食品以谋私利,俄罗斯要监督检查从白俄罗斯进入俄罗斯的货物,并要求白哈两国共同磋商对过境货物的监控。两国均反对。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反诘,是俄罗斯破坏关税同盟有关商品自由流通的协定。他批评俄罗斯禁止白俄罗斯对俄食品出口“做得很不光彩”。白俄罗斯决不参加俄罗斯对西方食品的禁运。
(五)对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乐见其成
欧亚联盟倡议提出后,中国有部分学者担心俄罗斯借此在中亚挤压中国,担心上海合作组织被空心化、论坛化。
尽管中国尊重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的利益,中亚国家毕竟独立已经20多年,有权自主决定本国外交优先领域和外经贸合作对象。在同邻国,特别是大国的合作中,中亚国家谋求的是本国利益最大化,不会因外部阻挠而割舍与中国的互利合作。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俄罗斯多数学者担心冲击欧亚经济联盟,影响西伯利亚大陆桥的发展前景。普京总统高瞻远瞩,支持“一带一路”,希望它与俄罗斯发展欧亚大陆桥的计划相得益彰。
“一带一路”战略重视创新包容,着眼长远,与欧亚经济联盟有广阔的协作互动空间。
欧亚经济联盟的成败首先取决于俄罗斯,取决于联盟其他成员国,也取决于联盟的外部政治和经济环境。
中俄互为战略协作伙伴,理当相互支持对方的发展道路和经济模式。
王树春 万青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政治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欧亚地区国际制度重叠概况
苏联解体开启了欧亚地区国家间合作的新局面。该地区相继建立了多个地区和次地区一体化制度和机制安排,主要包括独联体,俄白联盟、古阿姆集团、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合作组织、关税同盟、统一经济空间以及欧亚经济联盟。这样,在欧亚地区就出现了众多地区性国际组织角逐同一块地域的局面。
这些区域国际合作机制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多数组织是在苏联解体后成立的,其最初的使命大都为维持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之间友好合作关系;不少组织的成员都是重叠的;主导国大多数是俄罗斯或者俄罗斯与中国;基本上是“大国+小国”的权力结构且主要的机制设置大同小异;基本可以分为地区性经济组织和地区性安全组织两类;目前,这些组织都面临着运行效率低下和无法完全履行自己职能的问题,未来发展都面临挑战。我们将上述现象称之为“国际制度重叠”。
因此,这些地区性国际组织之间要么一个壮大另一个则被边缘化:2013年10月24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欧亚经济委员会最高理事会首脑会议上建议解散欧亚经济共同体并扩大关税同盟,在2014年10月10日召开的欧亚经济共同体首脑峰会上,成员国领导人正式签署了关于欧亚经济共同体停止活动的文件,其功能将由新成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代替;
要么自生自灭:2003年成立的俄、白、哈、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就是这样的命运;
要么就是一个组织与另一个组织合并:2005年10月欧亚经济共同体吞并中亚合作组织;
要么是合并组建新的组织:2008年6月4日独联体国家首脑圣彼得堡非正式峰会期间,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向俄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建议,将欧亚经济共同体与集安组织合并[20]。
近年来,欧亚地区众多区域性国际组织的重叠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竞合关系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少数学者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21]。在政界,关于欧亚地区机制重叠导致效率低下的论述也首次出现在2012年的中俄联合声明中[22],在2014年中俄联合声明中也重点提及了欧亚经济联盟与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倡议[23]。这表明中俄两国官方开始注意欧亚地区众多机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正卷入欧亚地区不断重叠的多边地区制度之中,这种制度的复杂性日益成为中国制定外交战略时不得不认真考虑的结构性因素。
(二)欧亚经济联盟与上海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凸显
欧亚经济联盟与上海合作组织的竞争关系取决于它们成员国大部分的重叠、所处地域大面积交叉以及经济功能重合。这三个因素是一种递进关系,成员国大部分重叠是这两个组织竞争关系的前提条件;在欧亚地区大面积交叉使这两个组织竞争关系成为可能,因为欧亚地区本身就是各种势力竞争的博弈场;经济功能重合则使它们的竞争关系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经济功能重合对这两个组织竞争关系的出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由于欧亚经济联盟与上海合作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未来这两个组织要么是一个壮大另一个被边缘化或自生自灭,要么是一个吞并另一个,要么是合并组建新的组织。从长远来看,作为主导国的中俄两国将倾向于避免出现第一、第二种情况,因为无论这两个组织谁壮大谁被边缘化或自生自灭,抑或是谁吞并谁,对被吞并组织的主导国来说都是一种信誉的损害。如果要出现第三种情况,它们在可能出现的竞争领域进行磋商与协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所谓两组织的合作关系是特指两个组织为避免出现竞争局面,在经济领域所进行的对话、磋商和协作的过程。中俄两国紧密的合作关系、美国在欧亚地区对中俄构成的战略压力以及两组织面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任务三大因素可以为两组织之间开展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最终能否进行合作是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三大因素并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的。其中,中俄两国的紧密合作关系将对这两个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只要中俄能够保持紧密合作,两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才能实现,反之,如果中俄两国的合作关系发生变化,两组织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从谈起[24];美国在欧亚地区对中俄构成的战略压力则进一步强化中俄加强合作意愿;这两个组织面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任务则可以为它们的合作找到共同的内容与渠道。
从逻辑上来看,在上述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欧亚经济联盟与上海合作组织既可以是竞争关系也可以是合作关系,还可以是竞争与合作相交织的关系。那么,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两组织关系主要是以竞争为主,还是以合作为主呢?我们认为,虽然两组织具备开展合作的有利条件,但目前为止它们之间还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合作关系,也未开展正式的对话与协调,这意味着两组织之间暂时还没有找到最优的共处模式。即使未来两组织找到和睦相处,甚至合作路径,但这样的方式不会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之间的竞争因素。我们认为,当前两组织之间的竞争关系已经显露出来,竞争趋向大于合作。
Центр сертификации EAC Таможенного союза 沪ICP备10027014号-14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高科东路777号1号楼2017室 021-36411223 021-36411293 skype: gostchina
E-mail: eac@cu-tr.org 微信和手机:18621862553 海关编码查询 沪ICP备10027014号-3
网站内容和图片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拷贝和使用 海关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