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测试认证集团/海关联盟EAC认证中心

Центр сертификации EAC Таможенного союза ​ООО ТЕСТ СЕРТ 

上海经合工业设备检测有限公司    俄语区域产品认证专家

021-36411223      eac@cu-tr.org   WeChat:18621862553
EAEU欧亚经济联盟:理想与现实
来源: | 作者:上海经合 | 发布时间 :2021-10-06 | 2877 次浏览: | 分享到:
欧盟三次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地缘政治和经济空间,为应对欧盟东扩,俄罗斯主导的后苏联空间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从2010年1月1日成立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到2012年1月1日形成的统一经济空间,从2015年1月1日启动的欧亚经济联盟,再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欧亚经济一体化路径业已形成

  文化包容。经济方面的内容又成为“五通”中最重要的合作领域。经济合作成为中国重点推进欧亚区域大合作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既不是一个区域一体化机制,也不是国际或地区组织,而是一个旨在进一步促进欧亚各国间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同时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更好地造福各国和沿线各族人民的倡议,但它带给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在大多数外国学者看来,这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最重要外交战略之一,必须严肃对待[41]。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原有的地区性组织有诸多相似之处或重叠之处,这表现在所处地域、参与国、主要合作领域(经济、政治、人文)、宗旨、目标等方面,由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出现重蹈前辙的趋向,需要引起重视。鉴于上述情况,中国须调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路径,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吸取已有众多欧亚地区重叠机制运转低效的教训,进一步优化区域制度安排的设计,避免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有针对性地投入资源,争取更多的效益;

  第二,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多为地区发展提供更具创新意义的公共产品,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经济合作,应该兼顾更多国家的政治、安全等关切;

  第三,中俄需要再次基于两国利益趋同的基础上达成第二次战略妥协,即把整合欧亚地区众多区域组织提上议事日程,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实现欧亚大联合,中俄共同倡议“泛欧亚伙伴关系”可作为可选路径。

  李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一)欧亚经济联盟推进的动因 

  建设欧亚经济联盟推进欧亚地区一体化、重塑俄在后苏联空间主导权是普京总统第三任期的首要外交任务。长期看这既是俄对抗西方的战略依托,也是未来俄谋求世界独立一极地位的基础。俄罗斯2013年版《对外政策构想》指出,俄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是加快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进程,“视建立欧亚经济联盟为优先任务”。在普京的积极推动下,从2010年俄、白、哈关税同盟启动至今,短短几年时间俄主导的独联体地区一体化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俄、白、哈决定成立关税同盟,同年7月三国统一对外关税,2011年7月取消三国内部关境,2012年过渡到统一经济空间;乌克兰危机后,俄加快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建设步伐,2014年5月底俄、白、哈签署欧亚经济联盟条约,2015年1月联盟正式启动运行,同时亚美尼亚正式加入欧亚经济联盟。此外,2014年12月底在欧亚经济委员会最高理事会会议期间,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条约,拟于2015年5月1日“入盟”。可以说,目前欧亚经济联盟已经发展成为苏联解体后至今独联体地区最为成熟的一体化机制。

  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快速推进既是俄凭借其21世纪以来快速回升的经济实力运用经济、外交、能源等多重手段主动为之的结果,也得益于独联体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等天然纽带为俄提供的先天优势,但更为重要的是普京抓住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俄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是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使欧美经济复苏乏力,欧美自顾不暇减弱对独联体事务的干预力度;二是独联体各国对俄经济依赖上升,开始重新倚重地区一体化。苏联解体后大部分独联体国家积极向欧美靠拢,希望摆脱对俄依赖,但欧美因危机无力对独联体地区大规模投资,使独联体国家对欧美有所失望,各国希望借俄之力减少自身可能受到的冲击,抱团取暖共同应对危机。此外,近年来中东、北非地区动荡局势的持续升温,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欧亚地区长期渗透、直接策划“颜色革命”的诸多先例,也使俄、白、哈等国惧怕“颜色革命”在本国上演,危及政权安全,这也是各国领导人在经济一体化内在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强力推进联盟建设的政治考量之一。

  (二)欧亚经济联盟前景堪忧 

  2014年以来的乌克兰危机重创俄主导的欧亚一体化,欧亚经济联盟前景不容乐观。

  第一,俄软硬实力严重下滑。一方面,俄目前的经济困境影响其对欧亚经济联盟的持续投入能力。2014年俄经济发展停滞,2015年衰退几成定局,未来对独联体的持续投入能力存疑。没有俄的大力投入,欧亚经济联盟将成“镜花水月”。另一方面,俄国际形象和在独联体的“大哥”地位受创。乌克兰危机以来,在西方媒体强烈的反俄宣传攻势下,俄处于明显劣势,国际形象大打折扣。而在独联体地区,俄凝聚力也每况愈下,各成员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去俄化”倾向愈加严重。

  第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不愿深度一体化。一是克里米亚“入俄”使独联体国家对俄“帝国梦”更为警惕,尤其是北部拥有大量俄罗斯族居民的哈萨克斯坦。2014年8月,普京称纳扎尔巴耶夫“在过去从未有过国家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国家”。此番言论立即引起哈方不满。纳扎尔巴耶夫反击称,若《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中规定的条款无法执行,哈完全有权力退出,哈不会参加任何威胁国家独立的组织。二是哈萨克斯坦与白俄罗斯反对政治一体化。俄欲将欧亚经济联盟打造成以俄为核心的同盟,不仅在经济领域,甚至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协调政策。哈为维护主权独立,明确政治主权不可让渡,普京设想的共同财政、货币政策超越哈红线,白也不希望政治一体化过于深入。三是各国不愿向俄“一边倒”。俄对西方实施反制裁后,身为关税同盟成员的哈白两国拒绝跟进。白总统卢卡申科表示,是否进口西方农产品是白内部事务。纳扎尔巴耶夫则认为,采取反制裁不合时宜。四是与俄一体化在经济上对欧亚国家带来负面影响。俄经济不景气已影响到其他独联体国家,卢布贬值已导致哈、吉、塔货币贬值。如俄经济形势长期得不到改观,独联体国家的向心力将会下降,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势必受到影响。

  第三,乌克兰“脱俄入欧”重创欧亚经济联盟。 乌克兰是独联体二号大国,面积6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5 000万,大于欧盟任何一国;乌自然条件优越,集中了全球1/4的黑土,铁矿、煤炭储量丰富,科技发达;乌地处欧俄之间,是俄西部战略屏障,基辅又是斯拉夫文明源头,黑海是俄数百年苦心经营之地。因此,乌对俄战略价值难以估量,乌外交走向的选择关系到普京欧亚经济联盟战略的成败和独联体地缘政治版图,欧亚经济联盟若无乌克兰的参与,其现实作用将减半,俄强国复兴也可能成为泡影。但乌克兰危机以来,乌亲西方政权已决意与欧洲融合、脱离独联体、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并再次宣布寻求加入北约。乌“西去”步伐难以逆转,将远离欧亚一体化轨道。有人讲,俄罗斯得到了克里米亚,失去了整个乌克兰。可以说,乌克兰的“西去”对俄罗斯和欧亚经济联盟来说均是一重大损失。

  第四,西方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乌克兰危机后,美双管齐下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一是进一步加强与原苏联国家的军事政治合作。乌克兰危机使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十分恐慌,两国明确要求加入北约,虽短期内难以实现,但仍获美积极回应,欲助格在2015年加入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美国国会拟通过法案,将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三国确定为非北约盟友。在美支持下,欧盟和乌、格、摩分别签署联系国协定。二是给予资金支持。奥巴马提出“欧洲恢复信心动议”,欲拨款10亿美元支持欧洲盟国构建防务,涵盖乌、格、摩等国。美众议院批准议案,将向乌提供10亿美元贷款。在美推动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乌提供170亿美元。同时,美拉拢中立国家,在乌兹别克斯坦设北约代表处,并计划将留在阿富汗的武器送给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美还联合欧盟拉拢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欲推动跨里海天然气管道建设,打破俄对中亚油气垄断,减弱俄对中亚和南高加索国家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