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体现为中俄在欧亚地区日益加重的竞争关系:
1.中国日益积极的经济活动客观上使得中俄在欧亚地区竞争凸显,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近几年,中国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合作引起了俄罗斯学界、政界的高度警觉。俄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积极地想要在独联体地区政治与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以及中国外交和中国资本在该地区的活跃表现,俄罗斯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适应正在迅速全球化的中国[25]。2012年,俄国家战略研究所报告指出:“中国已长时间与中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外高加索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开展积极合作关系。这证明中国在俄之后视独联体地区为其特殊利益区。中国不仅渗入了欧亚各国的经济,而且取得了欧亚各国政治精英的效忠。所有这些将会成为未来中国与欧亚联盟成员国的利益冲突点。”[26]随着俄罗斯越来越重视中亚,中俄日益增长的利益分歧将导致双方在经贸领域竞争凸显。“中俄两国在第三国的商业利益远不相符”[27]。“中俄在中亚的竞争目前存在,将来也会存在”[28]。这表明俄罗斯对中国日益积极的经济活动趋于敏感,不排除产生抵触心理,加重对中国的怀疑和不信任。更有学者认为,普京提出建立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完全就是应对中俄两国综合实力对比失衡的重要举措[29],中国在此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更是引发两国学界、政界的诸多讨论,其中不乏“火药味”[30]。虽有专家一再表示两者并不冲突,但同时也承认这确实是中俄关系难以打开的一个结[31]赵华胜:《欧亚联盟与丝绸之路非二选一,中俄应采取新思维》,《环球时报》2014年3月26日。。在这样的氛围下,两国之间的竞争关系会有所凸显,这将深刻影响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态势。
2.中俄在欧亚地区正展开着制定新的区域经贸游戏规则的激烈竞争。如果说之前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各自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案,这两个组织重合的成员能够游走于两者之间或是两边“通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一旦其中一个组织的区域一体化取得进展,走在另一个组织的前面,另一个组织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就会停滞不前,难以取得成效,而这些成员国不得不有所取舍。
目前,中俄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竞争情况已经显现,这主要表现为制定新的区域经贸游戏规则。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进程明显走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前面,成员国已经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统一的贸易规则。
而到目前为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贸交流还多停留在双边层次上,多边合作明显滞后于双边合作,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与其确定的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距离。特别是推进多边项目合作越来越困难,中国在2011年9月提出了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32],但至今成员国反应冷淡,一直未就该问题达成共识。而在2011年10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峰会上八国元首签署了新的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协定,随后乌兹别克斯坦与乌克兰相继加入。中国提出建设横跨中亚的大铁路构想多边合作项目已有10多年,至今未能实现。2013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宣布拒绝中国修建中、吉、乌铁路的计划,导致该项目陷入僵局[33]。迄今为止,中俄两国仍未就上海合作组织的融资方式达成一致,俄方提出建立特殊账户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基金,中方建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当前,俄罗斯主导的欧亚一体化进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推动欧亚一体化已经成为普京任期既定的战略,这势必会增加中国在欧亚区域层面经贸合作规则制定与落实的难度,同时也会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议程的设置。
3.中俄竞争关系还体现在具体经贸领域的商业利益争夺。目前,中俄均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两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利益存在许多交叉之处,具有竞争性且调和的空间很小。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存在越来越牢固,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苏联解体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增长了100倍,从2006年的110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395亿美元[34]。中国还是中亚国家最主要的投资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超过其他国家(包括俄罗斯)的投资总和。2001~2011年,中国对中亚的投资增加了20倍,达到200亿美元[35]。这些投资主要进入石油天然气领域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结构主要以进口燃料和原料,出口加工成品为主。2011年中国对中亚的石油依赖已经超过石油进口总额的10%[36]。这与俄罗斯同中亚国家的贸易结构比较相似。俄主要从中亚进口原料和化学产品,出口加工产品和部分原料。俄与中亚国家的能源贸易额从2005年36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17亿美元。而出口制成品的比重则从2005年的66%降至2010年的52%[37]。与此同时,俄对中亚的投资也呈增长趋势,在2005~2010年总投资额共增长了接近4倍[38]。2006年俄还与中亚国家建立欧亚开发银行,旨在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扩大经济和经贸关系。特别是2009年,俄更是出资75亿美元用于帮助部分中亚国家抵御经济和金融危机。俄大部分投资也是投向中亚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多家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与中亚各国都建立了合资企业,它们还牢牢地控制了中亚国家向西出口能源的管线。俄还投资中亚国家的核电站和水电站的建设。在移动和通信领域,俄公司也占据了主导位置。据俄专家分析,虽然表面上俄对中亚国家的投资略逊于中国,但是俄对中亚还有一些“隐性投资”,例如,俄重组了中亚国家的国家债务,其中大部分已经注销,中亚国家还可以低于市场价格从俄购买用于工业所需的燃料及润滑油,这些材料有助于中亚国家工业发展。此外,在俄工作的中亚各国劳动移民的汇款占到这些国家GDP总额的很大部分,这也是一笔额外投资,它减少了中亚的贫困人口。如此看来,中俄在能源原料综合体、制成品销售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巨大的交叉利益,这将使得两国在中亚的经济合作空间减少,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特别是俄已经把战略重心放在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建立广阔的商品、服务、投资和劳动力市场,努力实现已经达成的独联体自贸区协议,加紧推进俄、白、哈关税同盟、统一经济空间以及欧亚经济联盟的机制建设与完善的对外战略任务[39]。近期来看,俄更趋向于通过欧亚经济联盟进一步平衡中国的经济影响力,规范并限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这将倒逼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在中亚地区的贸易与投资政策。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蹈前辙还是另起炉灶?
自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探讨和解读,但观点各异,持欢迎、响应、曲解、醋意态度者均有之。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界定、内涵与外延尚未达成统一见解,学者们在总体方向、具体步骤、合作形式、运作机制等原则性和关键性问题上也未形成共识。那么,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究竟是一个全新的区域合作方案还是简单重复之前欧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安排?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处的具体范围与实施对象国来看,习主席选择在中亚大国——哈萨克斯坦提出该倡议,这意味着中亚国家是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重点对象国。而“作为中国最大邻国,又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的俄罗斯,毫无疑问,也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国家之一”[40]。这样,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再次占据重要地位,处理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关系则是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保障。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具体内容来看,按照官方的表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核心内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此推进全方位务实合作,促进政治互信、经济融合、
Центр сертификации EAC Таможенного союза 沪ICP备10027014号-14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高科东路777号1号楼2017室 021-36411223 021-36411293 skype: gostchina
E-mail: eac@cu-tr.org 微信和手机:18621862553 海关编码查询 沪ICP备10027014号-3
网站内容和图片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拷贝和使用 海关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