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测试认证集团/海关联盟EAC认证中心

Центр сертификации EAC Таможенного союза ​ООО ТЕСТ СЕРТ 

上海经合工业设备检测有限公司    俄语区域产品认证专家

021-36411223      eac@cu-tr.org   WeChat:18621862553
EAEU欧亚经济联盟:理想与现实
来源: | 作者:上海经合 | 发布时间 :2021-10-06 | 2873 次浏览: | 分享到:
欧盟三次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地缘政治和经济空间,为应对欧盟东扩,俄罗斯主导的后苏联空间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从2010年1月1日成立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到2012年1月1日形成的统一经济空间,从2015年1月1日启动的欧亚经济联盟,再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欧亚经济一体化路径业已形成

  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首先要能给成员国及潜在的合作伙伴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这种国际合作收益由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组成。

  国际合作的预期收益,结合区域间组织功能和联盟一体化目标[53],可以大致推断联盟成员国及潜在合作伙伴预期收益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力量平衡、“搭便车”、协调等功能。力量平衡功能,即通过联盟制衡外部力量,束缚“霸权国行为”,调节地区国际关系。例如,俄罗斯制衡欧盟、美国、中国等[54];除可以制衡中国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通过联盟还可以把俄罗斯的“地区霸权”约束在制度框架内。“搭便车”功能,即如果弱国无法通过自身的发展或借助其他外力获得发展,参加或加强与联盟的合作可能也是较好的选择,至少可以分享以己之力无法获得的利益。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可以获得俄罗斯在能源和粮食等方面的补贴。此外,“搭便车”的弱国也可能被利用于抵御威胁或成为进攻的手段。乌克兰危机后,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关系的发展就是十分典型的事例[55]。协调功能,即通过协调解决联盟成员国的内部分歧、提高集体行动能力。该功能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协调包括通过联盟加强成员国之间信息交流,增强国家间的信任度和可预测性,提高国家对危机的处置能力。外部协调包括通过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影响周边地区国家关系,并协调成员国一致对外的立场,增强对外竞争力。

  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区推动一体化的设想在独联体成立之初就有雏形,即在1991年12月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时签约国就同意协调发展共同经济空间和建立协商合作机制[56]。随后建立的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则是推动联盟形成的重要节点,而欧亚经济联盟的成立则使成员国能在西欧和东亚两大经济区中获得话语权,避免被边缘化。

  国际合作的实际收益在于借助合作不断提高成员国的国家竞争力。欧亚经济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成员国(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和气体凝析油、向日葵、甜菜产量世界排名第一位,矿物质肥料产量世界排名第二位,发电量、铸铁、马铃薯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余6种世界排名前五位[57]。可见,作为整体联盟在能源、冶金和部分农产品方面具较大的规模优势和竞争力。通过联盟俄罗斯增强了部分商品,尤其是能源产品的定价权;白俄罗斯通过联盟加强了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获得了较为稳定的能源供应、资金和出口市场[58];哈萨克斯坦也能从经济一体化中受益。2014年哈萨克斯坦与关税同盟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就达196.64亿美元,其中出口为52.07亿美元,进口为144.57亿美元[59],大约占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总额的21%左右。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走向欧洲市场更为便利,截至2014年11月,哈欧贸易额已达500亿美元,哈萨克斯坦是欧洲非欧佩克成员国外第三大能源供应国,哈萨克斯坦70%的石油销往欧盟[60], 《哈萨克斯坦与欧盟提升伙伴关系和合作协议》也随着欧亚经济联盟同时启动[61];新近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亚美尼亚实际收益也十分明显,经济上能得到联盟成员国的支持,在纳卡地区冲突上又能得到俄罗斯的支持。

  很显然,产生持续不断的合作剩余是欧亚经济联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合作博弈存在的基本条件则决定了合作剩余的产生。合作博弈存在的基本条件:一是联盟的整体收益大于单个成员收益之和;二是单个成员都能获得比不加入联盟时多一些的收益[62]。只有在上述条件存在的基础上,联盟才有可能产生合作剩余并获得发展。目前,欧亚经济联盟所处的外部环境并不太利于维持合作博弈存在的基本条件。这是因为联盟成员国所预期的外部环境压力,从而导致成员国合作倾向度不同。苏联解体后,因缺少权力制衡国际体系从两极变成了不稳定的单极,而单极体系的不稳定首先表现在地区层面:美国及其欧洲盟国选择了“东向双扩政策”(北约和欧盟向中东欧地区的扩大);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土耳其等力量在中亚地区的崛起使该地区秩序正发生变化。为了减轻来自国际体系的压力和维持自己在独联体地区的影响力,俄罗斯不得不选择加强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为了增加聚合力,俄罗斯甚至在利益分配上作出了一些让步,提供更多的合作剩余来维持或加强联盟的制度化水平。然而,由于存在外部环境压力,为了避免受俄罗斯牵连且维持既有的利益分配,一些联盟成员国更倾向于运行在较低的制度化水平上。例如,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不愿意欧亚经济联盟升级到政治联盟,以避免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发展趋势来看,如果在国际体系没有发生质变的前提下,联盟成员国“搭便车”倾向将日趋严重,维持联盟发展将可能给俄罗斯带来更多的负担,一旦俄罗斯能力不足以影响合作剩余的生成,那么因合作博弈存在的基本条件不足,联盟的前景将变得十分暗淡。

  张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是乌国家的一次政治危机,也是原苏联空间的地缘政治危机。这次危机不仅改变了乌克兰国家发展道路,也对俄罗斯主导下的欧亚经济一体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国关系的紧张、地缘环境的分化都为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

  (一)乌克兰危机给欧亚经济联盟带来的几点变化 

  1.乌克兰危机阻断了俄罗斯主导下的独联体一体化空间。在普京关于欧亚联盟的设想中,这是一个基于共同历史和基础设施的原苏联国家的联合体,其中乌克兰的地位举足轻重。基辅罗斯不仅是东斯拉夫民族的摇篮,也是独联体国家中人口、工业和科技水平仅次于俄罗斯的重要成员。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就是亚努科维奇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而这一纸协定背后是两个不兼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即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在经历了政权更迭、克里米亚“入俄”和东部冲突之后,乌克兰彻底放弃了独联体一体化,坚定地选择了回归欧洲。可以说,乌克兰危机不仅改变了普京倡导的原苏联地区经济一体化蓝图,而且还阻断了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空间。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指出:“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一个新的重要地带。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有助于改变俄罗斯,因此它是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 [63]

  俄罗斯支持克里米亚共和国的“全民公投”行为改变了乌克兰国内政治危机的发展方向。乌克兰危机本身是国内政治斗争,亲西方政党在美国和欧盟的支持下,不惜发动解体革命的方式更迭了国家政权,也打乱了俄罗斯苦心营造的欧亚经济联盟计划。而普京选择以经济制裁和支持乌地方公决独立的手段予以回击,迅速批准了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申请,并且还要求乌克兰新政府赋予乌克兰东部地区特殊的自治地位。俄罗斯的政策让乌克兰国内政治危机演化成为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的危机,成为威胁欧洲安全的重大事件,也使冷战结束后合作对话的大国关系重新陷入冷战阴影。因此,欧亚经济联盟的未来注定不会包括乌克兰以及具有同样遭遇的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

  2.乌克兰危机限制了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深度。普京的欧亚经济联盟构想不仅是一个包括所有原苏联国家的经济联盟,同时还囊括政治联盟和安全联盟。早在2011年,准备再次角逐总统大选的普京以候选人的身份在《独立报》发表了署名文章:《欧亚新的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普京强调:“我们提出的是强大的超国家联盟模式,它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一极,并在欧洲和亚太地区之间发挥有效的‘纽带’作用。”[64]

  俄罗斯在谈判初期提交的草稿中已经提出要实施共同的外交政策,并试图将科教文卫、刑事和民事案件法律援助、越境、非法移民等内容加入条约中。俄罗斯毫不掩饰自己希望赋予欧亚经济联盟以外交、政治和安全职能的计划,并且将欧盟作为欧亚经济联盟的未来模式[65]。但由于俄罗斯在处理乌克兰危机的强硬立场,使得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在深化欧亚经济联盟合作问题上开始迟疑,其中哈萨克斯坦明确拒绝将联盟向政治和安全领域扩展。在哈萨克斯坦的坚持下,《欧亚经济联盟条约》删除了共同国籍、对外政策、议会合作、签证、共同边境安全、出口管制等内容。用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副部长奥尔达巴耶夫的话来说,联盟将“去政治化”,成为“纯粹”的经济联盟[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