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测试认证集团/海关联盟EAC认证中心

Центр сертификации EAC Таможенного союза ​ООО ТЕСТ СЕРТ 

上海经合工业设备检测有限公司    俄语区域产品认证专家

021-36411223      eac@cu-tr.org   WeChat:18621862553
EAEU欧亚经济联盟:理想与现实
来源: | 作者:上海经合 | 发布时间 :2021-10-06 | 2872 次浏览: | 分享到:
欧盟三次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地缘政治和经济空间,为应对欧盟东扩,俄罗斯主导的后苏联空间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从2010年1月1日成立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到2012年1月1日形成的统一经济空间,从2015年1月1日启动的欧亚经济联盟,再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欧亚经济一体化路径业已形成

  乌克兰危机之后,普京发表了许多关于原苏联国家历史的言论引发争议。乌克兰危机不仅是俄罗斯与原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危机,也引发有关国家历史的讨论。在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之后,俄罗斯史学界和政治家纷纷从沙皇俄国历史和苏联历史资料的角度,解读原苏联地区的边界变化和民族独立史。2014年4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国民连线互动之时,提出了“新俄罗斯”的概念,用来描述包括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在内的与俄罗斯有共同历史、语言文化和认同的广大地区。这一概念随即迅速成为俄罗斯舆论的热点词汇,诸多精英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2014年8月,普京在参加“谢利格尔青年论坛”时指出,“纳扎尔巴耶夫做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事——在从来不曾有过国家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对于原苏联地区国家性来说是个独一无二的人物”[67]。普京就原苏联国家历史的新言论自然招致对象国的激烈反应。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随即在接受本国媒体采访时强调,哈萨克斯坦决不会加入任何威胁本国独立性的组织。他说:“如果《欧亚经济联盟条约》中规定的条款没有得到执行,那么哈萨克斯坦完全有权退出欧亚经济联盟。这一点我之前也说过,现在再说一次。”[68]乌克兰危机不啻在提醒那些境内同样拥有许多俄罗斯族人的中亚各国,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的一幕随时可能在自己国家内发生。

  3.乌克兰危机导致的制裁与反制裁损害了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制裁不仅使俄罗斯经济受挫,同时也对欧亚经济联盟其他成员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首先,制裁与反制裁政策殃及欧亚经济联盟的其他成员国。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下跌无疑又加重了俄罗斯经济的困难。作为俄罗斯的传统盟友,白俄罗斯经济收入的60%都来自其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2014年第四季度,在俄罗斯卢布巨幅贬值和金融市场大幅跳水的背景下,白俄罗斯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因严重依赖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2014年以来白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也贬值了近50%。2014年12月19日,白俄罗斯政府被迫宣布实施外汇管制措施。哈萨克斯坦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高于白俄罗斯,但其经济依赖于能源出口。美欧制裁俄罗斯导致哈俄贸易额急剧下滑,哈对俄出口大幅减少。此外,卢布持续贬值以及油价暴跌导致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汇率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哈政府计划限制部分俄罗斯商品的进口,包括石油产品、汽车、汽车蓄电池、建筑钢筋、电线电缆产品、玻璃、肉制品、鸡蛋、通心粉、糖果、面粉和果汁等。卢布贬值带来的贸易冲击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欧亚经济联盟的统一市场运转以及金融市场稳定。

  其次,制裁与反制裁政策破坏了欧亚经济联盟的制度建设。统一稳定的制度建设对于统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尤为重要。主要成员国在关税和贸易政策一旦出现分歧,未来的组织建设就会大打折扣。围绕制裁和反制裁问题,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不愿意为俄罗斯背书。2014年7月,俄罗斯曾在欧亚经济委员会理事会议上提出议案,建议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共同对乌克兰商品采取新措施,以加强对进口乌克兰商品的限制。但此议案未能得到关税同盟合作伙伴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支持。白俄罗斯政府发言人证实,该国一直拒绝支持这项议案。白俄罗斯副总理谢尔盖·鲁马斯说,白俄罗斯坚决反对,这一措施对关税同盟经济构成的威胁暂时还无法估计,因此,没有必要马上作出这样的决定。

  4.乌克兰危机促使俄罗斯加大吸引原苏联国家的“入盟”力度。从纯经济的角度看,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口规模较小,内部存在复杂的部族矛盾和领土冲突,本身不能为欧亚经济联盟带来什么效益。但就地缘政治和地区安全角度而言,两国对于俄罗斯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俄罗斯尤其重视周边安全环境。因此,俄罗斯一方面继续保持对老成员国白俄罗斯的经济援助,缓和了在欧亚经济联盟政策协调中的态度,在关税分配和能源价格的立场上有所松动。另一方面,俄罗斯还加大了对处于观望之中的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的经济援助力度,通过扩大经济援助和贷款额度换取欧亚经济联盟的扩员。2015年2月,俄罗斯宣布向亚美尼亚提供2.7亿美元优惠贷款及3 000万美元无偿援助。俄罗斯外交部还宣称,将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拨款500万美元用于2015~2019年在亚美尼亚实施农村发展项目。俄罗斯对于吸引吉尔吉斯斯坦“入盟”同样是大手笔。2014年8月,俄向吉提供5亿美元资金,帮助其发展经济,并推动吉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进程。双方还宣布俄将建立总额为5亿美元的“俄罗斯—吉尔吉斯发展基金”,同时还将为该基金吸引5亿美元的优惠贷款[69]。2014年10月,俄罗斯向其提供3 000万美元帮助其发展经济,并在两年内向其提供两亿美元帮助其实施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相关措施[70]。在普京的“胡萝卜”政策的吸引下,亚吉两国先后签署了“入盟”条约。

  (二)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前景 

  1.欧亚经济联盟是普京外交的一个阶段性胜利。普京成功地利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混乱,通过经济援助和能源优势迅速打造起一个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逆转了冷战结束后后苏联空间的“碎片化”趋势。如果历数普京执政以来的外交成果,欧亚经济联盟的建立无疑位列第一。苏联的解体不仅是原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分崩离析,也是俄罗斯在地缘政治空间上一次大撤退。独立的原加盟共和国不仅引进了西方民主制度,还努力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和外交的多元化。在经历了转型阵痛期之后,俄罗斯意识到恢复原苏联地区一体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地缘安全环境,同时还决定其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但是,真正实质性地推动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的还是普京执政时期。通过激活欧亚经济共同体,普京终于在2010年建成俄、白、哈关税同盟。在经历了乌克兰危机之后,三国又在2014年5月宣布升级为欧亚经济联盟。此外,在俄罗斯的力主之下,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先后“入盟”,这是俄罗斯外交的第一次成功逆转,标志着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重新一体化进程出现关键性的转折。

  2.缺乏地区集体认同基础的一体化前景具有诸多不确定性。认同理论是在承认国际社会物质结构的前提下,重点强调由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构成的社会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决定性影响, 并着重研究行为主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71]。成员国内部的国家认同分歧会直接影响该国的地区认同形成,进而影响该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温特认为,集体认同的建立依赖于体系的政治文化,存在与行动体的互动关系之中,强调主体间的一致性[72]。只有在一个国家内部形成统一稳定的国家认同,通过统一的国家认同来确定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确定国家的外交政策,进而形成国家的地区认同和利益确认[73]。一些已经形成稳定的国家认同的国家,或者选择加入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或者完全拒绝加入其中。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在国内都拥有较高的支持率和控制力,这为他们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支持。

  当国家主权领土和社会稳定受到威胁时,影响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因素就不一定是心理层面的认同,而更多的是硬实力。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所处的特殊地缘政治和安全环境,就决定了影响它们参与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因素更多的是国家主权领土安全,而非心理认同因素。例如,冷战时期,西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其决定性因素不是心理层面的问题,而是特殊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下不得不进行的政治选择。单靠短期的功能性地区认同可以搭建一个地区合作机制,但其稳固性十分脆弱。一旦政权更迭,或者地区和国际格局出现变化,这种一体化合作就可能产生变数。这也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乌克兰新政府坚决拒绝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乌克兰危机暴露出俄罗斯在整合原苏联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软实力不足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存在的制度性隐患。